日前,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普洱茶植物基源、物质基础、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后发酵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云南省成果鉴定。这是云南省普洱茶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新进展,其在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方面显著的创新性,代表了目前我国普洱茶及茶叶研究的最新研究水平。
  据了解,承担该项目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颖君研究员和杨崇仁研究员的研究组,历经十余年,通过对云南栽培大叶茶(包括生态绿茶、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及其近缘野生植物大理茶和光萼厚轴茶的系统研究,首次从普洱熟茶中发现了结构新颖的黄烷醇内酯类成分,从大理茶中首次发现鞣花丹宁类化合物大理茶素和光萼厚轴茶不含咖啡因和茶碱等嘌呤类生物碱的特征性成分,从植物化学的角度全新揭示了云南产茶叶的物质基础。特别在大叶茶的起源研究中,提出了大理茶是栽培大叶茶野生基源植物的科学论断,为云南是茶的故乡提供又一科学依据。同时,该项研究在应用现代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没食子酸和茶氨酸同时定量的分析技术,为普洱茶的品质评价综合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还从普洱茶后发酵茶堆中分离鉴定了7个优势菌物,并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优化培养条件,研制成功“普洱茶麴”,在普洱熟茶后发酵建立规范的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中取得显著效益。经专家委员会评鉴,该项普洱茶综合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有效发掘云南省资源优势,科学推进云南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杨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