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得到我的老所长张顺高新近出版的《云南茶叶系统生态学》一书。张所长是本人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期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老所长。

  张所长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对云南茶业科技的进步和茶叶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60多年的时间里,张所长对茶叶系统生态学进行探索与研究,从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特别是“茶叶后生态学”的提出,在国内外茶学界绝无仅有。

  

20161017_1239141.jpg

  《云南茶叶系统生态学》全书60万字,共分四篇,三十一章。

  第一篇是绪论,用三章阐述了生态学诞生及其科学地位。

  第二篇共八章,系统论述了云南茶区的生态环境。

  第三篇共分七章,介绍了从茶树起源,茶树生态学及丰产栽培生态学理论。张顺高十分注重茶树起源问题,并利用古生态学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1993年他在《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一文中指出:茶树具有喜 温喜湿性及嗜酸性的特点。而干热、干冷、暖湿气候难以形成酸性土壤并形成茶树的嗜酸性,不利于形成茶类植物。因此,茶树必定起源于热湿气候地带。而中国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三江地带是稳定的古陆,属于干、湿气候区的交界面,有利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分化。他由此认为,现在的三江地带是茶树在第三纪的原始起源中心。小叶种茶是大叶种逐渐向中亚热带纵深迁移以及人工二次驯化的变种。

  第四篇是茶叶“后生态学”,在中外茶学界为张所长独创,共十二章,介绍了芽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后的加工过程、存贮过程中的生态学理论;以及茶叶保健成分对人体生理循环系统的生态功能。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篇中的第三十章,为创新茶文化的生态理论,书中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德、茶道的核心理念作了阐述;最后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普洱茶道理论作了阐述,在云南茶叶学术界,填补了学术空白。《云南茶叶系统生态学》一书,可以说是云南茶学的“百科全书”。

  本人1982年1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被分配到云南省农业科学茶叶研究所工作,10多年在张所长辛勤栽培下,在云南茶叶科研方面做了一点点工作。本人承担过农业部和云南省科委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研究,选育了云南茶叶生产上推广的第一批4个茶树良种(云抗10号、长叶白毫、云抗14号和云抗43号),首次对云南茶组(Scet.Thea)植物中21个野生种作了染色体核型研究,发表茶学科技论文70余篇,分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三次出版了《云南大叶茶栽培新技术》(云南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