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南部、西南部是迄今被世界公认的野生茶、古茶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思茅、西双版纳等地纷纷开始了本地区野生茶、古茶资源的调查以及保护开发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项声势浩大、持久不衰的工作抛却了以往单纯由农业、科技部门操作的模式,而是在启动开始就有文物考古、茶文化、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尤其是思茅地区,一个又一个以古茶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商家,从而大大提高了本地区茶资源和产业的知名度,使之一跃成为云南省茶业的领先者。思茅地区以茶文化研究与传承作为契机,十余年来苦心经营,终于开创了一个茶商云集,茶产业利润连年递增,思茅普洱茶名扬海内外的崭新局面。
 
 云南在古茶资源调查中,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在南部、西南部不断被发现T颇鲜≌玻埃埃茨昶舳嗽颇瞎挪枋魃瓯ㄊ澜缫挪钅浚孟钅康母涸鹑思垂嶙逖芯孔摇⒃颇仙缈圃旱氖肪淌冢挪枳试吹耐平榈闶撬济⑽魉婺伞⒘俨兹龅厥校话ê旌又荨?BR>  2005年4月初,“云南古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会议上介绍的云南古茶资源也没有包括红河州。
  红河州是否存在古茶树,红河州各族人民在茶的驯化、栽培史、茶文化史中是否占有一席之地。基于此,在州政府及州科技局、农业局,尤其是红河州科技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于2004年12月开始,进行了红河州古茶资源调查工作。

  一、红河州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及现状

1986年-1992年间,由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联合组成的“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及起源、进化和分类研究组”即对红河州境内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组报道,在绿春、红河、金平、屏边等县发现了较原始的茶树种类(见下表)①。

1994年报告红河州古茶资源分类及分布

五柱茶系

原轴茶亚系


分布地


树型


树高(米)


树幅(米)

五柱茶

圆基茶

哈尼茶



茶系茶亚系

苦茶变种

多脉茶

大叶绿茶

紫果茶


红河县乐育、泥美

红河县浪堤、乐育、泥美

金平老林

金平城关永平村



金平铜厂

绿春苦曼山

红河乐育、红河-绿春公路边

屏边三百两箐


乔木

小乔木

乔木、小乔木

乔木、小乔木





小乔木

乔木、小乔木

小乔木


8.0

7.2

17

9.5





1.7

6.5

8.9


4.5

5



5





2.3

3.5

2.1


  2005年元月,在红河州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由州科技局、农业局、中南大学组织的“红河州古茶资源调查研究”工作正式启动。本次调查内容不仅包括单株古茶树调查,而且重点考察古茶园分布及现实状态。
1、元阳县
  在元阳县农业局技术人员以及麻粟寨茶厂厂长李正和(哈尼族)带领下,于麻粟寨茶厂后山脚下,发现三株呈规律性排列的茶树,分别命名为1号(树高5m,根部直径41cm),2号(树高6.5m,根部直径44.56cm),3号(树高3m,根部直径38.20cm)。三株茶树无采摘、管理痕迹。
  茶树根部出现分叉,应属栽培型,从根部主干观察树龄,其中2号树的树龄不会低于400年,而据1990年出版的《元阳县志》记载,该县茶叶在“民国年间有少量种植”,1958年才从勐海引进茶种,试种31亩获得成功。本次调查表明,元阳县哈尼族栽培茶的历史不少于400年。
  麻粟寨茶厂后山森林如果未曾遭受过毁灭性破坏,有可能发现更多古茶树,可能有古茶园分布。
2、绿春县
  2004年元月,绿春县根据红河州生物资源创新办公室的部署,由县创新办组成工作组对境内古茶资源进行了调查,在骑马坝乡境内海拔1450米的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发现古茶树群落三处,两处在上个世纪60年代毁于刀耕火种,现仅存再生枝。另一处存有2单株,较大的一株高17m,树幅十余米,由于树干中空,蜜蜂在内筑巢,1961年村民为取蜂蜜将主干砍伐,仅存再生枝一株,1993年县林业局、茶叶专家测其主干直径84cm,树龄1700余年。本次调查我们看到其再生枝,估计根部直径28cm,树高12.5m,分枝少,直杆状,树幅达7m。距此十余米处另一茶树高10余米,分两枝。
  在绿春县中越边境中国一侧的深山密林中还保留大量的古茶园。其中一处面积达100余亩的古茶至今还被采摘,估计树龄在500年左右,古茶园旁的哈尼族老人那黑(75岁)介绍,这片茶园是他的曾曾祖父辈从深山中(上述发现古茶树地)采来茶籽繁殖而成。
  由于古茶树树龄高,生长缓慢,施肥不够,本已显现衰老,村民更以现代茶园管理方法对茶树进行台刈养蓬,更使茶树失去获取养分的机会,这种“古茶树新管理”方式在思茅澜沧县景迈古茶园导致了古茶树的死亡。在现场看到,由于村民对古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砍伐现象十分严重。
  县创新办2004年调查还发现以下古茶园:
  牛孔乡阿谷村古茶树:百年以上茶树仍存有100余株,其中最大一株高7.3m,直径0.7m,其余高度均在5-6m,直径0.4-0.5m左右,至今仍有农户搭梯摘茶。其茶树群落处于海拔1600m左右。
  牛孔乡者俄村古茶树:在该村后山茂密的森林丛中,保存有70余株,茶树高均在6-8m(原树砍后再生枝),直径0.1-0.13m。其茶树群落处于海拔1400m左右。
  牛孔乡东沙村古茶树:现仍存有一株,据当地老人介绍,该茶树约有400年树龄,树高7.3m,直径0.2m,如今仍有农户管理,长势良好,此处海拔1400m。
  大水沟乡龙碧村古茶树:据考证于1876年从普洱义伍引种,1979年当地农民野火时受到严重破坏,但至今仍存活18株,茶树最高3m(人工限高)。胸围在70-95cm之间不等。
3、金平县
  在本次调查工作中,金平县是古茶资源最丰富的县份,这可能与其系边境县,未导致森林过度开发有关。金平县创新办2004年1月的调查报告表明,古茶树分布在该县11个乡镇,其中以马鞍底乡、十里村乡、铜厂乡、营盘乡分布较多,一般呈几株或10余株小群落分布。树径达30cm以上者有1000多株,其中金河镇永平后山自然保护区内一株根径达90cm,根部分为两叉,一叉胸径达60cm,另一叉胸径达30cm,树高23.8米,这是红河州境内迄今发现的最大栽培型古茶树,它对于了解红河州哈尼族的种茶历史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2005年1月9日,我们在县创新办技术人员陪同下考察了县城附近分水岭自然保护区内古茶树资源,在哈尼田村附近的保护区山脚缓坡山林中,发现呈规律性分布着根径在30cm-65cm左右,树高5-10米的成片古茶树,担任向导的当地哈尼族村民侯拖(46岁)介绍,该片古茶林大约有1500余亩,1974年曾在此建有一茶厂(如今已成废墟),村民采摘该处茶叶就地加工,但由于上世纪80年代茶叶市场严重滑坡,古茶园被放弃,而且一些古茶树被砍伐作柴烧。近年来,金平县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茶树被砍伐现象得到遏制,但未被利用。我们在现场看到,这是红河州境内保护得最好的一片古茶园,具有极高的研究、观赏、开发价值。实际上,古茶树进行适当采摘,并加强管理更有利于它的生长。
4、红河县
  2005年4月,调查组再次对红河州境内古茶资源进行了调查。在红河县车古乡,乡干部及乡政府所在地车古大寨负责人告之,寨子中就有一株大茶树,当我们来到彝族人白全福家的后院时,看到的仅是一丛小小的再生株。白全福告之,原株大茶树从根部分叉,分叉枝基部直径达50cm左右,2003年被砍伐当柴烧了。
  浪堤乡浪堤村是哈尼、汉族杂居寨子,在陈建中家后院,一株根部直径63cm,树高6m的大茶树其枝干与树梢被砍得无法准确测量其树幅及高度。茶树所有者孙旺海(汉族)介绍,本地汉族人是280多年前由南京迁来此地的,该茶树树龄在400年以上,由此可认为,这株大茶树是由哈尼族人栽种,如同红河州哈尼族居住地特有的玛玉茶、哈尼茶、紫果茶品种一样,这株曾被鉴定为圆基茶的大茶树是哈尼族人千百年来驯化、栽培茶树的实证。
  调查表明,红河州古茶资源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民间对古茶园利用出现两种不同方式,即金平县分水岭不对古茶树进行整枝、台刈,单纯自然采摘。绿春县玛玉村对古茶树按现代茶树管理方法进行大规模断枝、台刈,出现的后果表明,古茶园的特殊管理方法及保护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红河州古茶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属古茶树密集分布区,它填补了云南省古茶分布在红河州缺失的空白。

  二、红河哈尼古茶饼的品质鉴定

为进一步了解新产品的品质,我们对与茶叶品质有关的几个重要成分进行了检测,然后采取双盲法将3-4叶青饼样品送至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检测,结果如下。

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哈尼古茶青饼检验结果

检验项目


检验依据标准


检验结果

氨基酸(%)


GB/T8314-2002


4.17

茶多酚(%)


GB/T8313-2002


23.58

水浸出物(%)


GB/T8305-2002


42.49

咖啡碱(%)


GB/T8312-2002


4.02




  我们的检测与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的结果一致,证实了数据的可靠。结果表明,红河哈尼古茶饼中的氨基酸是云南大叶种的1.79倍,龙井种的1.4倍②,是我国4个炒青绿茶(婺炒青,屯炒青,杭炒青,遂炒青)氨基酸含量的1.68倍,1.70倍,1.42倍,1.52倍,接近日本最高等级煎茶水平(4.68%)③。
  茶叶中的苦涩味主要来自茶多酚,红河哈尼古茶青饼中的茶多酚含量为23.58%,低于程启坤等报告的云南大叶种(31.57%)和龙井种(25.71%)④。
  红河哈尼古茶饼的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检测结果很好解释了古茶口感鲜爽,少苦涩的原因。
  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参数,含量高是品质好的标志,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规定不低于32%,哈尼古茶青饼的水浸出物含量达到42.49%,高于上述资料中我国4个炒青绿茶中的任何一个品种,同时高于日本最高等级煎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日本上等煎茶水浸出物含量42.03%)。
  初步研究表明,它不但适制绿茶,同时也是后发酵普洱茶的极好原料,但我们试制品(尤其是青饼)的口感与其优良的内质很不一致,其原因是加工极粗放所至。
  红河哈尼古茶(青饼、熟饼)的存储实验还在中南大学茶与健康研究室的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部分样品已运往香港,香港的茶专家将组织普洱茶爱好者品尝,提出意见,同时将在香港进行存储过程中成分、口感变化观察。
  本次调查表明,红河州古茶资源丰富,独特的生态环境使之品质优良,尤其是具有开发价值的古茶园(如金平县分水岭古茶园),但因条件限制,至今未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古茶饼经济效益初估

  我们对不同类型古茶饼进行成本核算后,最终获得的出厂价为:单芽头古茶青饼80元/饼,3-4叶古茶青饼10元/饼,古茶熟饼20元/饼,每一茶饼的净重为350g。按此计算,单芽头古茶青饼每500g产值为114元,3-4叶古茶青饼每500g为14元,古茶熟饼每500g为29元。而目前红河州最大宗的炒青毛茶每500g为8元,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3-4叶古茶青饼,该茶以茶树3-4叶为原料,不与生产高档茶的单芽及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原料争资源。我们从现场和样品中还观察到,红河州炒青毛茶的原料都带有一部分茶芽和嫩叶,由此可以认为,3-4叶古茶青饼的原料很大一部分是过去未曾利用的,从而证实古茶饼的开发可大幅度提高茶园的单位产量。本研究的利用、开发部分重点放在3-4叶古茶饼,便是基于这一目的。检测结果还表明,这类青饼仍具有优良的内质,属于优质茶类,但加工存在严重问题,是开发工作中的瓶颈。
  如果每亩增产3-4叶古茶青饼原料70公斤(目前茶园全年亩产为35公斤),即每亩可增加产值达1960元。如果将亩产35公斤的一芽二叶、三叶全部制成熟饼,每亩年产值可达2030元,两者相加则每亩年产105公斤青饼和熟饼,每亩年产值可达3990元,而目前每年亩产35公斤制成炒青毛茶(16元/公斤),年产值仅560元,每年每亩青饼、熟饼的产值是炒青毛茶的7倍。

  四、红河州古茶资源的文化价值与开发意义

  在红河州境内生活了1000余年的哈尼族人民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最大的差别是,他们不但继承了先辈的游牧、旱耕技术,并发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稻梯田已成为世人认识他们的最重要标志。然而至今我们很少看到有关哈尼族茶及茶文化的研究报告,我们在研究红河州茶叶工作中很少与哈尼族联系起来,这种与人文现象剥离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剥离了一个地区茶叶的独特性,从而使它本身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人为丢失。
  在云南省茶业产业中,具有几百年茶加工、销售历史的西双版纳州以其普洱茶产业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而“滇红”产地临沧地区一直是红茶大宗出口的基地,近10余年来,思茅地区已成为云南省茶产业的生力军,以古茶、普洱茶文化为先导的思茅发展茶产业模式给予人们很大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强手如林的云南茶业中,红河州茶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红河州茶产业的优势在那里?如果我们仍按“以茶论茶”,单纯扩大茶园规模,走传统概念上的名优茶之路,我们不但从资源上,而且从品牌效应上都无法和邻近州、市竞争。上节关于绿春哈尼古茶饼经济效益初估给我们似乎展现了一个极诱人的“钱景”,但即算我们在古茶保护、管理方面给予了投入,在加工技术上过关,但如何使市场接受这一新产品,尽管我们从科技方面证实了它的品质优秀,人们仍要追求“古茶”古在哪里?这一问题道出了红河州发展茶产业的核心,即唯有高度关注,积极发掘、研究红河州各民族的茶文化悠久历史,红河州哈尼族在世界茶史中的地位,在“古”字上做文章,构建起文化、农业、科技之后三位一体的研究、开发模式,就有可能使红河州茶产业迅速崛起。
  本次调查一个重大发现是红河州哈尼族居住地存留的原始森林中单株古茶树,被哈尼族人引种繁育至村寨,并还在被他们利用的实证,栽培的古茶树初步估计树龄在400年左右,那么至少可证明,哈尼人在此已有不少于400年的种茶历史。在绿春县我们看到了哈尼人的“吃茶”方法-凉拌茶,这是早期人类发现茶树后食用茶叶的原始遗存,这种野生大茶树-人工栽培古茶园-原始吃茶方式在西双版纳南糯山爱伲人地区,思茅市澜沧县布朗族地区均有存在。它的价值在于,这是人类茶史、茶文化史的活化石,它是哈尼古茶饼最坚实的文化基础,也是目前任何传统产业新产品开发中最难得的宣传依据。
  在几个县的哈尼山寨,我们注意到哈尼人自古以来对茶的崇拜和文化上的依赖,哈尼人的原始宗教活动中,祖先崇拜的祭祀中,将茶作为必不可少的祭祀品。尽管每个哈尼支系的祭祀品有所不同,都存在的祭品只有茶和米。古老的宗教祭祀中茶和米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哈尼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性,这在现在的稻梯田与茶梯田相映成辉中得到了体现。哈尼族以茶作祭品现象同时反映了他们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
  红河县甲寅乡他撒村十二龙泉的石雕是哈尼人与外界保持密切交流的实证,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硕士曹子丹将拍摄的“龙头”、“石猴”照片带回英国,伦敦大学的东南亚艺术考古学家认为“龙头”是来自印度蛇神与中国汉族龙神的结合,公母猴作为水的守护神是古老印度教中的形象。我们注意到哈尼族妇女服饰中的贝类装饰,并收集到一枚海贝,有专家考证,这种“环纹货币”原产于印度与西太平洋。水井石壁上一对“象”的浅浮雕与傣、泰文化密切相关。在红河县县城,我们看到的古驿道、拴马石、古渡口以及《红河县志》记载自古以来存在的多条通往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道路,哈尼人赶着马队运送货物前往这些国家,充分证实了自古以来红河州并不是一个封闭区域。金平县、绿春县上千亩、上百亩的古茶园表明,哈尼人在几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种植茶叶不是单纯供自己饮用,而是他们的重要产业。茶叶不但通过思茅进入茶马古道,而且很可能他们那时便已开拓了一条通往东南亚的“茶马古道”。
  在以往的红河州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与展示中,存在一个“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我们高度注意到了梯田的壮美,原始森林的神秘,茶叶的优良品质,却忽视了创造这美好一切的红河各族人民,他们的勤劳、智慧创下的多姿多彩文化,而文化的扩展必将丰富产业的内涵。
  红河州古茶资源的发掘不仅是开发、利用,同样重要的是对这一属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今,尽管有大批专家、学者在呼吁建立云南古茶资源保护条例,但我们至今未在任何地方见到科学、翔实的保护条例出台,它导致的后果是古茶资源的流失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