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09-5-12 10:54:05】 【作 者:杨海士】

    走进绿春,春风佛面,喝了玛玉茶,回味无穷,这是绿春给人的第一印象。绿春县位于红河州西南部,东径101°48′---102°39′,北纬22°23′---23°08′,东接元阳、金平两县,北靠红河县,西北与墨江毗邻,西南隔江与江城县相望,东南与越南山水为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总人口21.6万人,国境线长153公里,境内居住着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彝、瑶、拉祜、傣、汉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8%。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森林植被良好,PH值5---5.5之间,特别适宜茶叶、草果、八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全县宜种叶茶面积达30万余亩,现已开发种植茶叶16万亩,年产茶叶5000多吨,2007年实现茶叶总产值7500万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625元,是云南省主要产茶县之一。“玛玉茶”以条索壮实,银毫闪耀,汤色绿如碧玉,清香诱人,滋味浓醇,回味甘长,经久耐泡,杯不起垢而出名,曾多次被评为云南名茶称号。改革开放30年来,绿春各族儿女在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依托绿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茶叶产业,使各族群众生活变迁日新月异,在边疆群山怀抱建设着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绿春茶业发展现状
  回顾绿春茶叶发展历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茶园到茶园的荒芜,已历经了几起几落,直到2004年全州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在绿春县召开后,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纳入“绿色产业富县”战略目标的重要产业项目,确定把茶叶产业加以培植,进行了规划,出台了政策,制定了措施,加大了投入,使绿春茶叶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末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16万亩,茶叶产量达5000吨,茶叶产值由2006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500万元,增长67%,茶农人均增收625元;全县拥有各级各类茶叶技术人员50多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人员7000人,茶叶受益农户达12000户,80000多人,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和总人口的37.2%、45.7%;全县现有茶叶初(精)制加厂64个,拥有各类初(精)制加工机械224台,年生产总设备能力达10000吨。同时,茶叶种植科技水平有了较大突破,无性系良种种植大面积推广,玛玉茶、绿春绿茶、绿和茶、龙山春剑、蓝碧等茶叶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在全国的茶叶博览会上屡次获奖。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茶叶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当前绿春茶叶产业与省内外茶叶主产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种植管理水平粗放,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加工工艺设备落后,生产规模小,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支撑,茶叶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名优产品开发严重滞后,知名品牌少、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较低;市场培育滞后,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从近几年来省内外茶产业发展的状况看,绿春茶叶总体上还属于弱势产业,分析原因,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绿春的茶叶生产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各种茶资源没有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尽管如此, 就目前而 言,没有任何一项产业能象茶叶产业那样覆盖全县八乡一镇的千家万户,也没有任何一项产业象茶叶产业那样被各族群众所接受,更没有任何一项产业在短期内能够替代茶产业在各族群众中所发挥的脱贫作用,茶叶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绿春茶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改革开放30年来绿春在发展茶叶产业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做法是:一是加强领导,严格进行考核奖惩。“十五”期间县级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对茶叶产业实行系统领导和管理,增设了绿春县茶叶生产办公室,不分部门和行业,全县所有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挂钩扶持一片茶园,纳入年终政绩考核指标进行奖惩;二是建立稳定的茶叶生产扶持政策,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绿春注重茶叶产业基础建设,利用小额信贷、退耕还林资金、国家兴边富民项目、西部大开发茶叶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扶持培植茶产业,大力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建设名优茶园示范样板,推广无性系良种和改造部 分加工场所,除了省州所拨的茶叶项目资金外,县级财政自筹投入茶叶生产工作经费500多万元,其中低产茶叶改造每亩补助100元(两包复合肥),新建茶园每亩补助园地开垦费300元,低产茶园改造和部分新植茶园现已见初效;三是加强科技培训,走科技兴茶之路。近年来绿春特别注重茶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聘请浙江茶叶研究所、云南农大等茶叶专家到绿春讲座,与院校联合搞农药、化肥、新产品开发等课题试验,对促进绿春茶叶增产提质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四是积极组织茶叶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各种茶事活动,提高绿春茶叶知名度。“玛玉茶”曾连续三届获得“云南名茶”称号,“春苑”牌的“金针绿茶”,“蓝碧”牌的青饼普洱茶在2005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新品名茶博览会上分别获得优质奖,通过参加各种名茶评比和产品展销活动,对推动绿春茶叶生产发展,开拓产品市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绿春茶业发展前景展望
在新形势下,绿春茶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来自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提出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从“长期”改为“长久”,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国家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和省州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会给绿春茶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绿春广大茶农的素质偏低与开发名特优茶产品不相适应的挑战并存。业内人士预言,二十一世纪中叶将是“无公害茶饮”世纪。“普洱茶”是全省茶叶的一个公共品牌,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云南茶叶就是要打造“普洱茶”航母品牌,去年“普洱茶热”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重振“普洱茶雄风”。因此,我们要审时度势,一定要明确今后绿春茶业发展思路、目标。结合当前绿春的茶业发展现状,今后绿春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绿色产业富县”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依托普洱,发展玛玉;扶持龙头,放水养鱼”。发挥企业优势,稳步发展大宗茶,积极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特色名牌产品,实现绿春茶叶产业快速、高效、健康发展。发展目标为:进一步把茶叶作为绿色经济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发展,着力提升绿春茶业竞争力,形成大茶业生产格局,打造中国哈尼茶乡---绿春。到2010年,全县的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8万亩,占总面积的40 %以上;茶叶产量达到15000吨,茶叶总产值达2.7 亿元,其中各类名优茶产量1000 吨,名优茶产值5000万元;普洱茶4000 吨,普洱茶产值1.2亿元;大宗茶10000吨,大宗茶产值1亿元。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茶叶交易市场——红河茶叶交易市场,市场运行良好,逐步实现绿春茶叶生产集团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中应把握布局重点:突出县城为中心,以县城周边退田还林区为重点,在分水岭至三号桥范围改造提升现有老茶园20000亩,新建茶园30000亩,建设一座占地100亩的茶叶加工园区,形成绿春茶叶生产核心区;辐射带动其它乡镇5个片区,即牛孔龙洞--大水沟大果吗形成一个茶叶生产区,面积达5000亩;三猛巴东--平河略马形成一个生产区,面积达8000亩;半坡 的处--牛波--拉龙—骑马坝托河形成一个生产区,面积达30000亩;大黑山嘎处--老白寨形成一个生产区,面积达10000亩;骑马坝玛玉片区,面积达6000亩。其它点面结合,全县建设20万亩的茶叶总体发展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一是茶叶产业建设持续纳入绿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对茶叶产业发展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确保今后茶叶产业发展目标中的各项任务顺利实施,使发展规范化,法制化要求,不因政府换届、领导变换而变动,做到茶产业稳定持续发展;二是强化产业基础,着力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加大低产老茶园改造力度,新植茶园一律推广无性系良种;三是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合理配置茶叶资源,引进有实力的茶叶企业,以独资、合资、独办或联办等方式,创办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到优势互补,以强带弱,解决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脱节和产销脱节;四是强化品牌意识,创造品牌效益。当前国内外茶叶市场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谁有了精品名牌,谁就有了发展振兴的主动权,谁就拥有了广阔的市场与经济效益,把“玛玉茶”作为我县的知名品牌,要在上批量、上档次、上规模、效益上下功夫。与此同时,要加快建立“玛玉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把绿春“玛玉”名牌产品 不仅要在本地、本省叫响,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活动,还要叫响全国,推向世界,使绿春的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品牌效益,增加产品附加值;五是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下全县开放、平等、竞争有序的茶叶市场;六是增加投入,全面落实发展目标中的各项建设任务,茶叶产业的建设所需资金不能全靠国家或地方财政解决,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应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但政府要给优惠政策,要引入市场机制,以效益吸引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发展目标中各项建设任务落实与实施;七是技术依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生产发展的原动力,为适应今后我县茶叶产业发展需要,必须壮大茶叶科技队伍技术力量,聘请省内外茶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茶叶专家为绿春茶叶产业发展技术顾问;恢复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原核定编制10人;茶叶主产乡镇配备茶叶技术辅导员1-3名;利用县职业中学教学资源,开设茶叶课程,以培养乡土人才,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八是大力弘扬茶文化。没有文化产业是不持久的产业,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弘扬茶文化,是新世纪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我县是哈尼山乡,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已成为哈尼人日常生 活中的必需品,借鉴思茅等地茶文化建设方面的好经验,鼓励有条件的部门、企业、个人多开一些茶室、茶庄,兴办一些茶艺活动,宣传茶文化,规范、引导和促进茶叶消费,提高茶人和爱茶人的素质,发掘和研讨绿春哈尼茶文化的渊源,全面营造浓厚的产茶大县氛围;九是坚持“民办、民管、民享”原则,组建“绿春县茶叶协会”,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通过扩大联合和行业自律,不断形成合力,增强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