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县为了结合“统一全县茶叶定级标准”目标定位,把茶叶生产技术培训覆盖到全县各乡镇、茶农、专业合作社、茶企业,逐步实现茶叶从业人员持证上岗。2019年9月15~28日我们参加了“景东县2019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工作,本次培训历时16天,实际培训时间14天,全县分4个教学小组进行培训。我们小组共培训了景东县西五区中的曼湾镇、林街乡、曼等乡,以及安定乡、文龙乡,共五个乡镇的七个村。

    一、曼湾镇的培训
    首次培训村是曼湾镇的安召村,这里给我们的映像是核桃树特多,田边地头、公路边到处有。由于前些年核桃的价格高,种植核桃经济效益好,大量种植。茶园中大量套种核桃树,导致茶园一定的“荒废”,茶叶产量下降,品质下降。茶农反映,茶园中种植核桃树后,茶叶苦涩味增加,甚至出现“怪味"。目前,核桃的价格下滑,种核桃也不赚钱了。据当地村干部介绍,鲜果核桃2元/公斤左右,10公斤湿果可得湿核桃3公斤,晒干后为1.5公斤。干核桃成本就在12~15元/公斤。

01QQ截图20191007143944.jpg

    茶园间作,是一个茶树栽培学中的学术问题。我们查阅相关文献,茶园中种植核桃树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但对茶叶品质有影响,在核桃树种植15年以内,茶叶品质呈上升趋势,当茶园中的核桃树达到30年时,茶叶品质明显下滑。另外,间作核桃树后,可显著降低粗纤维含量,提高咖啡碱、叶绿素、游离氨基酸含量,利于改善绿茶品质,提高茶叶的适制性。从国内的实践来看,纯茶园间作一定的遮阳树,对茶树生长,改善茶叶品质有好处。
    原中科院昆明生态研究所所长冯耀宗等(1982年发表于《植物学报》),对人工群落学以及人工生态茶园的生态学理论作了多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人工生态茶园种植模式之所以获得成功的生态学原理就是将一个亚热带性质的物种云南大叶茶,加入到另一个热带、亚热带或温带树种的群落中,使整个群落带上了过渡性质;过渡性质的群落结构与过渡性质的气候得到了统一,提高了群落的生产力和稳定性。由于群落类型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态茶园的群落结构随着我国热区到温区气候的不断改变,群落结构(即茶园里间作什么树种,密度是多少,排列的方式,修剪管理方式等----李光涛注)也相应地改变。在低海拔、低纬度以间作热带作物为主,逐渐转变到高海拔、高纬度的以茶为主的群落结构,因而提高了生态茶园的生产力。自从云南茶叶研究所所长张顺高1985年提出人工生态复合茶园概念以来,人工生态茶园的优点已被国内30多年的生态茶园研究所证实(梁涛,2005),毋庸置疑。人工生态茶园理论研究,从宏观方面来说,是人工生态群落的生产力的大小和稳定性;从微观方面来讲,是体现在对茶树产值和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上。


002.png


03QQ截图20191009203505.jpg


     而景东的茶园间作核桃树是一个例外,问题在于种植的遮阳树的密度,树种种植方向,修剪管理等方面要严格茶园间作的技术来管理。看来,景东的茶园间作核桃树,要作认真的研究,不是在茶园中简章的种上几棵“树”,就是生态茶园了。
    培训主要是集中在茶地中进行,这里山也不高,路也不陡,可是才培训的第一天,右脚的皮鞋就“张嘴”了。

    第二个培训点,是在曼湾镇政府相关部门李正中(过去思茅农校的毕业生)的带领下,一同前往一个叫五里坡的村子,在字兴武家还未建好的茶叶加工厂进行培训,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在五里坡,有放荒茶园,和一部分老茶树,茶树零星分布,且疏于管理,茶树生长一般,产量不高。在茶叶加工方面,普遍存在鲜叶采摘不规范,加工技术不好,有的茶样还出现的加工缺陷,红梗红叶等问题。下图为五里坡培训情况,包谷地里的大茶树,背景就是澜沧江。


04QQ截图20191009205638.jpg


    主人家房前屋后就有老茶树,老树茶品质也不错。以前还没见过核桃鲜果,这次第一次见到,主人很热情,还送给我们一点茶叶和一些核桃。


05QQ截图20191009162118.jpg


    林街乡的培训在龙洞箐的一处无名茶地,海拔1700多米,风较大,天气较冷。当地老百姓的茶叶产制水平都较低,村子旁边的老品种茶园管理较好,茶园里“不长草”。而对面山坡上的茶树长势就不那么好,部分荒草中还隐隐约约可见到正在垂死挣扎的茶树,树高不到一米,树干上长满了苔藓地衣。 他们制作的晒青茶(见下图),加工技术不到位。


QQ截图20191010205620.jpg

 

    二、曼等乡的培训
    我们培训的第三站是曼等乡,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较好。培训工作很顺利,乡上的领导重视,副乡长宋声奇,乡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勇(原我们思茅农业学校的毕业生)全程协助并参与培训。第一天下大雨,无法到茶园里,先在乡政府的会议室讲解相关的茶叶知识,他们有教学设备,采用PPT教学,效果较好。PPT上有反映茶叶生产技术环节的彩色图片,土壤管理、各种茶树(台地茶、放荒茶树、老茶树)的修剪、鲜叶采摘标准、黄蓝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茶园主要病虫害图片等;以及杀青程度、揉捻等,有图片,看图识字,茶农容易听懂,他们都睁大眼睛在看着图片,比之前的凭嘴讲,效果要好得多。下午到茶园里实地修剪,采摘,效果都较好。


07QQ截图20191009172528.jpg

    曼等乡山川灵秀,文化历史渊源流长,古之以来多出官宦文人。政府左侧修建了文化广场,供当地人悠闲时从事文化娱乐活动。广场周边塑有刘崐雕像,刘崐是清末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据文献记载,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到光绪八年(1882年)三十八年的时间里,刘崐历经宦海沉浮,先后担任乡试同考官、翰林院编修、翰林学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右侍郞、户部右侍郞、工部右侍郞、会试读卷官、国史馆副总裁、经筵讲官等。

QQ截图20191011160646.jpg

    第二天对放养茶园及老茶树的管理和晒青茶加工进行了培训。

09QQ截图20191009180726.jpg

    从15~22日的培训住了两个地方,曼湾镇和曼等乡,这两个地方的水质都较好,用宾馆里的自来水烧开后,冲泡银生公司生产的生态茶(烘青绿茶),感觉茶汤滋味甘甜,不亚于用矿泉水冲泡。在曼等乡小住几日,要离开时,还真的有点不想走的感觉。

    三、安定乡的培训
    我们的下一站(23日)是安定乡,培训地点设在罗总(罗凯鸿)的加工厂。这里自然环境较好,茶叶加工厂背靠青山,面向小河,青山绿水,山头上云雾缭绕。
    培训工作由我们原来银生茶业培训学校的学员罗朝峰(加工厂厂长)负责,在茶厂不远处的山地茶园进行了实地培训,茶树为种植10年左右的放养茶园,茶园坡度大于30度,茶树种植不规范,不便于管理,茶树高1~3米不等,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据老百姓讲,当地的茶园大多都类似,这种茶园由于坡度大,管理困难,因而茶叶产量不会太高。

10QQ截图20191010120356.jpg


11QQ截图20191010121326.jpg


    四、文龙乡的培训
   培训的最后一站是文龙乡的青龙村,来到文龙还见到了我们20多年未见的思茅农校毕业生,茶11班的李昌雨和茶36班的李桥菊。

12QQ截图20191010131132.jpg

    在文龙乡青龙村见到的茶园,算是云南比较典型的放荒茶园,茶树多年未进行管理,茶树高低不等,杂草丛生,百分之百的茶树长满了苔藓地衣,且较严重,茶树的树势处于严重衰退状态。


13QQ截图20191010143051.jpg

    本次培训,注重实操,从茶园管理、鲜叶采收、加工技术与有机管理等方面现场培训,提升了全县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生态茶园管理方面向学员发放了我们编写的《云南大叶茶栽培新技术》(2016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本书通俗易懂,相信有点文化的茶农能看得懂,对他们的茶园管理会有所帮助。
    总的来讲,景东县我们所到之处的乡村,茶园管理技术、加工技术较落后,茶叶质量不是很好,且质量不稳定。要提高景东县整体的茶叶生产水平,任重道远,还需要各个方面继续作出努力,来促进景东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半个月的乡下培训,深入贫困茶区,增加了见识,收获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