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遗迹》一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姚国坤教授等编著的一本内容完整而简明介绍中国茶文化的精典书籍。

  姚国坤教授,原为中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茶树栽培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部主任、浙江树人大学教授。50年来,姚国坤教授一直从事茶及茶文化研究,先后主持过部、省及重点课题6个,取得8项科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及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次。公开出版的著作有《中国茶文化》、《中国古代茶具》、《饮茶习俗》、《中国茶文化遗迹》、《茶文化概论》、《龙井茶》等多部。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农学会等五个团体授予“80年代以来有重大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因在农业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国务院奖励,并颁发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姚国坤教授作为资深的茶学学者,曾经以援外专家的身份,帮助多个亚非国家构建茶叶生产体系,并多次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讲学。我们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多年来开展的各种茶叶活动、茶叶节等,也多次邀请姚国坤教授来指导工作,姚国坤教授也是作者多年的老朋友。

  作者于云南省思茅农业学校从事《中国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十多年,《中国茶文化遗迹》是作者教学中的主要的教学用书之一。中国现存的茶文化遗迹,既是宝贵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上不可再生的逆转的茶历史资源,更是人类的价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遗产。它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得到传承和再现。发掘、整理和修复中国现存茶文化遗迹,对促进茶业旅游经济的发展,繁荣茶文化,开创茶文化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茶文化遗迹》是姚国坤教授众多作品中的一部,该书蕴藏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阔,有人说它是一部浓缩了的茶业发展史,也有人说它是一部读不完的茶文化辞海。

  作者于云南省思茅农业学校从事《中国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十多年,《中国茶文化遗迹》是作者教学中的主要的教学用书之一。中国现存的茶文化遗迹,既是宝贵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上不可再生的逆转的茶历史资源,更是人类的价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遗产。它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得到传承和再现。发掘、整理和修复中国现存茶文化遗迹,对促进茶业旅游经济的发展,繁荣茶文化,开创茶文化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茶文化遗迹》是姚国坤教授众多作品中的一部,该书蕴藏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阔,有人说它是一部浓缩了的茶业发展史,也有人说它是一部读不完的茶文化辞海。

  《中国茶文化遗迹》的内容包括,与茶有关的中国境内现存的遗迹,分井泉、寺观、茶山、茶所、碑刻、文物等六大类别。其中茶事井泉共29处,茶韵寺观15处,古老茶山13处,茶所遗址14处,纪茶碑刻5处,茶的文物13处,合计89处(种)。每个类别的内容十分精典而又丰富。

  井泉中的北京玉泉,从清代开始就成了宫廷御用茗饮之水。乾隆皇帝一生嗜茶,注重品茶择水。由于玉泉水杂质少,比重最轻,乾隆皇帝遂定为“天下第一泉”。上饶陆羽泉位于江西上饶市茶山旁的上饶中学内。据记载,唐代陆羽为调研茶事,编写《茶经》,于公元785—786年从浙江湖州来到江西上饶城西北的广教寺旁建宅,凿井开泉,种植茶树,灌溉茶园,品泉试茗,在此隐居。

  寺观中天台国清寺,在中国茶文化史是重要地位,日本高僧最澄(公元767—822年)带弟子兼翻译义真和空海来中国天台国清寺学佛,并把中国的饮茶习俗和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开创了日本的种茶的新纪元。长清灵岩寺与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合称为中国四大丛林,唐代中国北方的饮茶的普及与灵岩寺僧人提倡饮茶有着重要的关系。南京栖霞寺是陆羽一生从事茶事活动的重要落脚点。公元758年,陆羽寄居南京栖霞寺,每天在栖霞山踏小径,攀悬崖,采摘茶叶,晚上回来后潜心研究茶事。云南大理感通寺是云南六大茶文化遗迹之一,大理感通寺所的感通茶为云南历史上三个名茶之一。据记载,早在南昭、大理时期感通寺的僧侣已开始栽茶、制茶,茶已成为寺僧之业。明代《大理府志》记载:“感通寺在点苍山圣应峰麓,有三十六院,皆产茶树,高一丈,性味不减阳羡,曰感通茶。”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八》中说“中庭内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茶,无不架梯树者。”另外,生长于感通寺的野生茶树---大理茶是云南第三大茶种,是1935年英国科学家进行考察时发现,以产地命名为“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是茶树分类的标本植物,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学术价值。大理茶在云南的分布范围仅次于云南大叶种和小叶种。因而大理感通寺在云南茶文化史、云南茶叶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茶文化遗迹》一书中,收录了能够代表云南茶文化史的内容有六项,一是大理感通茶,二是滇藏茶马古道,三是云南古茶林,四是云南古六茶山,五是勐腊佛祖游世贝叶经,六是安宁碧玉泉。

  云南古六大茶山,是历史上云南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 六大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境内,除攸乐山位于景洪市外,其他五大茶山均位于勐腊县境内,总面积 2260 余平方千米。云南古茶林,既是茶树原产地在中国的重要证据,也是研究茶树进化的重要科研资源。佛祖游世贝经作于傣历204年(公元1160年),内容是记述佛祖在西双版纳的易武、倚邦等地发现了茶,并指导当地民族种茶之事。勐腊佛祖游世贝叶经的发现,为研究云南产茶、饮茶历史和茶与禅宗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具体的资料。云南茶文化遗迹,完整了包含了云南的茶文化史、茶产业史,是我们了解云南茶史的一个缩影。

  《中国茶文化遗迹》再现了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们体会到几千年来中华茶文化的渊源和内涵,又折射出中华先民的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近十年来,国内书刊、报纸和网络等媒体上宣传的茶文化内容广而博,但多为茶的饮用方面的内容,层次不够,不够精辟,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精华的内容不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细读一下该书,相信能增加不少正确的、值得一读的中国茶文化知识。

本文写于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