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云南茶区茶树病虫害发生概况    20131227讲授

一、云南茶树病害

目前, 全世界有记载的茶树病害有380种,中国己记载的为138种,常见的30多种。

  在云南省茶区发生的病害约30种,其中大部分为真菌病害,其它还有线虫病害、细菌性病害、苔藓地衣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为害嫩叶芽叶:茶饼病,茶网饼病,茶白星病,茶赤星病。


为害老叶: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轮斑病、茶褐色叶斑病。

   为害枝干:茶苔鲜地衣病,茶膏药病。

 为害根病:茶紫纹羽病,茶白绢病,茶根结线虫病。

二、云南茶树害虫

中国400多种,常见的40多种。

云南茶树害虫种类繁多,据罗亨文调查,茶园害虫有296种,其中昆虫有285种,其余少数为害螨和害鼠。在省内茶区,多数广布性害虫种类,在滇南、滇西南大叶种茶区发生较多,危害严重,尤其是具有地区性特点的种类如茶黄蓟马、咖啡小爪螨等。

这些害虫中,发生普遍,曾造成灾害的有假眼小绿叶蝉、咖啡小爪螨、茶黄蓟马、茶毛虫等类。

吸汁害虫:茶小绿叶蝉、茶蚧壳虫、茶黑刺粉虱、茶螨、茶蚜。

 咬食芽叶害虫:茶毛虫、茶尺蠖、茶蓑蛾、茶蟓甲、茶卷叶蛾。

 钻蛀性害虫:茶天牛。

第二节、茶树病害基础知识

一、茶树病害的概念:

        茶树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或某些生物体的侵染,茶树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引起生理和形态上的一系列病理性变化。

       茶树病害的病因有两种:

      1:由于不良环境因素如土壤中缺乏NPK及微量元素等,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病害,称为生理性病害,也称非侵染性病害。

 2:由于某些生物体如真菌、细菌、病毒、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于这类病害能够繁殖和传播,故又称传染性病害。

二、茶树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茶树病原物的营养方式

      分两种:寄生、腐生

   1、寄生:病原物从活的茶树体上获取营养。

   2、腐生:病原物从死的茶树体上获取营养。

三、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种类

      1、真菌

     真菌种类多,分布广。大部分茶树病害的病原是真菌。

     真菌具有分枝的丝状菌体,称菌丝。许多菌丝集合在一起,称菌丝体。

       真菌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繁殖时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并依靠孢子进行传播。

2、细菌

       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形态和构造简单,体形比真菌还小,但比病毒大。

        茶树病原细菌都是杆状细菌。

3 、线虫

是一种低等动物,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4 、病毒

是一种非细胞形态极微小的生物。其结构是一种核蛋白,有传染性。

5、寄生和附生植物

这类植物无叶无根,或有叶无根。具有寄生的根系和吸器,从寄主植物体内吸取养料和水分,维持自身的生长。

四、病害的症状现诊断    

     1、病害的症状

     是指茶树发生病害后,在外形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现象。

     茶树的症状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A、病状:是指茶树发病后,本身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状态。如斑点、变色、腐烂、枯萎、脱落等。

   B、病症:是指引起茶树发病的病原物在病部所形成的特征。如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菌脓等。

2、病害的诊断

   首先要区别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A、侵染性病害开始发生时,一般是局部、分散的,然后形成“发病中心”,并逐渐向外扩展。

   B、非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田间的发生是普遍而均匀的,且无病征存在。

C、各种病害的特征

真菌和细菌病害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出现病斑。

a、真菌的特征表现为病斑上产生各种色泽的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

b、细菌的特征,表现为病斑上产生淡黄色胶状菌脓。

c、细菌引起的茶树根、茎病害,常表现畸形?

d、线虫病的症状,一般表现为根部腐烂或病根上有许多小瘤状物,用针挑开可见柠檬状淡黄色雌成虫。

e、病毒病害,在植株上只能看到病状,而无病征,如黄化、花叶、畸形等,常表现整枝、整株发病。                                 

第三节、云南茶树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

一、茶饼病

    是我省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滇南茶区、滇西茶区严重发生。

   1、侵染部位和症状:为害嫩叶、新梢,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先为淡黄色水渍状小点,后渐扩大为圆形,直径2-12毫米,正面凹陷,淡黄褐色,背面突起呈馒头状,上生灰白色或淡红色粉末,最后粉末消失,突起部萎缩成淡褐色枯斑,边缘有一圈灰白色,形似饼状。

2、发病规律:云南省严重发病期在9-10月,山区荫蔽茶园6-10月均有发生。

3、防治方法、茶饼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茶饼病较轻的投产茶园,一般不需要用药防治,每年只要坚持在春茶后(5月中、下旬)轻修剪一次就可起到预防作用。对危害严重的茶园,春茶后全面轻修剪一次,随后进入雨季后30天,再用0.5%硫酸铜进行预防,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茶云纹叶枯病

   是我省茶园中普遍而严重的一种叶部病害。

   1、侵染部位和症状:主要为害成、老叶,也为害嫩叶。老叶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圈或小点,后变为灰白色,有波状轮纹,形似云纹状,其上生灰黑色扁平小粒点。嫩叶上病斑为褐色圆形,后期由叶尖向下变黑褐色,组织枯死。

2、发病规律:我省流行期为6-10月。高温高湿易发病,有多次再侵染。凡土层浅、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在夏季强烈的日照下,水分供应常失去平衡,叶片干枯形成日灼斑,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3、防治方法:(1)秋冬季结合深耕施肥,将根际枯枝落叶深埋土中。(2)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增施肥料,勤除杂草,提高茶树抗病力。(3)喷施10%多抗霉素600-1000倍液,或25%灭菌丹4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喷药2-3次,以抑制病害的发展。非采摘期用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三、茶白星病

     是一种云南茶园中普遍而严重的幼梢嫩叶病害。

   1、侵染部位和症状:主要危害嫩叶、新梢,也危害成叶。茶树受害后,初期叶面呈水浸状斑点,逐步扩大成灰白色小斑,边缘暗褐至紫褐色,最后病斑中心凹陷。病斑内径0.5~1.5毫米,有的病斑互相连合。某些茶树品种发病较重。

2、发生规律:我省一般6-11月流行,勐海、思茅常在7-8月发病。土壤肥力差、茶树树势衰弱及过度采摘的茶树易发病。本病的发生与降雨次数关系大,凡降雨次数多则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1)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叶。(2)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采摘,抑制病情。(3)有发病史的茶园于2月中下旬、3月上旬、春茶初期喷药预防。可选用75%百菌清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等。

四、茶炭疽病

1、症状:主要为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2、发病规律: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温度在2527度时,高湿高湿的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多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盛。偏施N肥茶园发病也重。

3、防治方法:①加强茶园管理,增施PK肥,提高茶树抗病力。②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或百菌清500800倍。

五、茶轮斑病

   1、症状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

   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见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

2、发病规律: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2528,相对湿度85%一87%利于发病。夏、秋两季发生重。

3、防治方法:进入发病期,采茶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 50%多霉灵(万霉灵2#)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隔714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六、茶圆赤星病

   1、症状

  新茶园或高山茶区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梢等部位。

  叶片染病主要见于第一叶上,病部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灰白色中间凹陷的圆形病斑,大小0835mm,边缘具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中央红褐色,后期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点,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层,别于白星病。

2、发病条件:

借风雨传播,侵染嫩叶、成叶、幼茎。

每年4月下旬一5月上旬发病重,秋雨时节也常常发生,尤其是平原低洼、潮湿的茶园及高山多雾的茶区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及时摘除病叶,以减少初侵染源。(2)发病时开始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3)非采摘茶园也可喷洒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第四节、茶树害虫基础知识

    一、昆虫的形态特征

         属于昆虫纲的小型节肢动物。成年期有三对足,体躯由一系列环节即体节所组成,进一步集合成3个体段(头、胸和腹),通常具两对翅。 

昆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成虫体躯明显地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

    螨类躯体分段不明显,没有头、胸、腹节之分,无翅,一般具有四对足,个体比较小。

1、主要特征如下:

1)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分内脏;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昆虫的眼睛是头部骨骼的一部分,表面是角化而透明的角膜,光线可透入。昆虫眼睛的形状、大小和数量,随昆虫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的可分为单眼和复眼两类。

   单眼,顾名思义,是单独的1个小眼面,它又有背单眼和侧单眼之分。背单眼多见于昆虫成虫,可有13个,如我们熟悉的蜻蜓,在额部上方两复眼之间有3个单眼;而侧单眼多见于幼虫。

复眼是由若干个小眼面所组成,它往往占居头部正面的大部分,左右各一并列,或相联,或相分离。

   复眼的发达程度和小眼面的多少,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如蚂蚁类的雄蚁有4001200个,而雌蚁又只有200830个。家蝇的复眼约由4000个小眼面组成,蜻蜓的复眼则由1000028000个小眼面组成。

二、昆虫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1、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2、不完全变态 :卵→若虫→成虫

  完全变态:如家蚕:成虫→(产卵)受精卵→幼虫→蛹→成虫。这一过程关键是“蛹‘,家蚕就是完全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如:蝗虫、蟋蟀、臭虫、蟑螂:一生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这种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第五节、云南茶区害虫及防治               

      一、小绿叶蝉

       为我省危害茶树芽叶的的第一大害虫,茶园中主要是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为害。受害芽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生长停滞,芽叶脱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1、形态特征:假眼小绿叶蝉体长约3.5毫米,包括翅长约3.8毫米。绿色或黄绿色,头略成三角形,复眼灰褐色,前翅黄绿色半透明,腹部及足基部鲜绿色。若虫浅黄至黄绿色,共5龄。

2、发生规律:云南省一年发生6-13代,滇南茶区无越冬现象。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并陆续产卵,4月上旬出现第一代若虫,以后各种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全年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8~9月出现两次发生高峰。时晴时雨、雨量不大、气温适宜时有利其发生,我省主要危害期在春、夏季。

3、防治方法:(1)分批多次采茶,及时除草,抑制虫口发生。(2)秋末采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封园。药剂防治可选用40%乐果、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2.5%敌杀死2500-3000倍液喷雾。

二、茶蚜

以成虫和若蚜聚居于茶树嫩梢上吸食汁液,被害茶叶卷缩,生长停滞,其排泄物污染嫩梢,诱发煤病。

1、形态特征:分有翅蚜和无翅蚜两种。有翅蚜长约2毫米,黑褐而有光泽,前翅中脉分二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尾片短于腹管,中部较细,端部较圆,且有12枚细毛。

2、发生规律:在滇南茶区无明显越冬现象,2月下旬开始孵化,3月上旬盛孵,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发生高峰期。

3、防治方法:(1)分批多次采摘。(2)保护天敌,已知蚜虫的天敌有瓢虫、草蛉、蜘蛛、鸟类等。(3)药剂防治:重发茶园,可选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20%杀灭菊酯4000倍液、50%敌敌畏2000倍液。

三、茶叶害螨

云南省茶园发生的害螨主要为咖啡小爪螨,是当前我省茶园普遍性发生的第三大茶树害虫。以成螨、若螨刺吸茶树叶片汁液,致使叶片逐渐失去光泽,叶背常有紫色斑块,肉眼可见红色小点状螨体和白色条形尘状排泄物,严重时,叶柄主脉变褐色。

1、形态特征:咖啡小爪螨成螨椭圆形,体长0.4-0.5毫米,暗红色。体背隆起,有4列纵行细毛,每列6-7根,足4对。卵近圆形,红色,有白色短毛一根。幼螨和若螨椭圆形,橙红色,有足4对。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5代,滇南茶区无越冬滞育现象,一年四季各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严重危害期在3-4月,主要危害成叶和老叶。高温干旱有利其发生。

3、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冬季清除落叶烧毁,根际培土壅根,铲除茶园杂草,减少虫源。(2)秋茶结束后即喷洒0.5度的石硫合剂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发生高峰以前进行喷药防治,可选用20%杀灭菊酯、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73%克螨特4000-5000倍液,25%喹硫磷1000倍液。喷药要求均匀周到。

四、茶黄蓟马

是我省分布普遍为害茶树芽叶的第二大害虫。成、若虫均以锉吸式口器锉吸新梢嫩叶汁液,集中危害芽及芽下1-3叶。受害叶片背面主脉两侧出现两条至多条红褐色纵痕,叶面相应呈条状微凸。严重时叶背一片褐纹,叶面无光泽,后期芽叶萎缩,叶片僵脆并略向上纵卷。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0.9毫米,黄色,翅狭长,灰色透明,翅缘具长缘毛。复眼灰黑色稍突出,单眼鲜红色,呈三角形排列。3龄时呈现白色透明的翅芽。

2、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现象。我省4-5月达到危害高峰,雨季后6-12月虫数较少。成虫行动活泼,多在叶背活动,受惊后能作短距离飞迁。卵产于嫩叶背面侧脉或叶肉内,孵化后的若虫喜静伏于嫩叶背面锉吸汁液。幼龄茶园及未遮荫茶园发生严重。

3、防治方法:(1)采摘灭虫。及时分批采摘,有助于消灭部分卵和若虫。(2)药剂防治。一般宜在春茶结束时,发生高峰前喷药防治。选用药剂参看小绿叶蝉。